快乐生活

​“文艺复兴”的产生背景、发展、成就与衰落(上)

点击: 来源:快乐生活
摘要:“文艺复兴”的产生背景、发展、成就与衰落(上) 01 “文艺复兴”史争议 “文艺复兴”这个概念最初为14-16世纪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所使用。当时的人们认为文艺在古希腊和罗马古典

“文艺复兴”的产生背景、发展、成就与衰落(上)

01

“文艺复兴”史争议

“文艺复兴”这个概念最初为14-16世纪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所使用。当时的人们认为文艺在古希腊和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衰败湮灭。14世纪后,人文主义重获新生,但该解释直到19世纪开始为人们普遍接受,但在学术上仍然争议不断。

埃尔温·帕诺夫斯基在其著作《文艺复兴及其前驱》中,认为文艺复兴其中一场运动始于12世纪,在欧洲北部和意大利同时兴起,其特点分别是文学和哲学体裁的蓬勃发展,以及对古代视觉艺术形式的理性和创造性模仿;另一场运动则源于14世纪早期的意大利城邦,也同样主张对古代典籍美学纯粹性的回归。

艾蒂安·吉尔森在《中世纪的哲学》中认为“把9世纪到14世纪发展起来的哲学学说称为中世纪哲学,这相当人为,不能将中世纪思想看作是中世纪本身的范围内完全形成的……,中世纪并不是作为一个故步自封的历史时期出现的。”

贡布里希探究诗人群体所做的努力和考察大学和教育体制在复兴中遭遇的种种阻力,对这两个方面文艺复兴的史学观进行了重塑:“文艺复兴”是“观念的进步”“是运动不是时期”“扩大了应用艺术与纯粹艺术的鸿沟,并诱发了艺术危机”。

总的来说,“文艺复兴”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人文觉醒,其历史价值对当下时代依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02

产生的背景与原因

转口贸易提供了经济基础:所谓存在即合理,历史的发生同样有其原因,“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亚平宁半岛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自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中世纪—中世纪后期,这一历史脉络下来,在拜占庭帝国的统治之下,一直是地中海为数不多具有长期相对政治稳定的区域政治中心。中西方长期的陆路和南线海上贸易路线,为意大利创造了大量的转口贸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税收收入,这种状态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建立起三大伊斯兰帝国(如前文所述的西亚奥斯曼帝国、中亚萨法维王朝、南亚莫卧儿帝国)而达到鼎盛。

公元1400年,威尼斯商人的船队约有300艘大船、3000艘小于100吨级的船和45艘大帆船,码头还雇用了6000名木匠和其他工人。意大利其他城市如佛罗伦萨、热那亚、比萨和罗马亦是如此。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商人阶层,他们逐步把控了城市的政治话语权、手工业、商业贸易等。

威尼斯水城夜景 来源:百度图库

政治因素:从传统封建文明向资本主义文明过渡阶段,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人们接受行会、社团等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组织的管辖,并在这个范围内开展艺术活动,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目前依然广泛存在于西方各国,某些协会可以左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再者他们通过绘画、雕塑和建筑等视觉艺术,不断强化人们对新理念的认知。通过提倡复兴古典说唱这种失传的音乐文化营造仿古、崇古的政治氛围,从视觉艺术到听觉艺术,都被用于传播政治理念,强化道德观念。试图通过以德性建设为中心的改革理念,实现新社会制度的重构,但它难以平衡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利益诉求,但是这种教化达到了艺术为政治服务的目的。

现实生活的需要:随着城市经济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新型商人阶层的产生,逐渐由以往乱世时期对现实生活的悲观绝望态度,开始追逐世俗人生的乐趣。但这一诉求与传统宗教教义相违背,于是开始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以抗衡宗教的神权地位。正是在“仓廪实而知礼节”因素推动下,在商人群体甚至于教皇的支持赞助下,意大利的艺术家和作家们,根据新需求和兴趣而开启了一个人文创作高峰。所以和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不同的是,这一运动是基于现实主义与个人主义需求而展开,更多的是讨论人本精神与思想,脱离了中世纪及同时期其他政教合一地区以神学、修辞学为核心的教育体系。

教廷的权力空间缩小:罗马教廷在经历“阿维尼翁之囚”后,于1377年迁回罗马,造成教皇经济实力大为削弱、地位显著下降。在此情况下,教廷对人们的思想枷锁控制已大不如前,部分教皇如尼古拉斯五世、利奥十世为获得经济支持,重建教会建筑和住宅,对文艺复兴持支持态度,罗马一度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新中心。此后,教皇马丁五世进行了改革,将教皇迁到梵蒂冈,自此定格至今。

梵蒂冈教廷中心 来源:百度图库

传播与发展:意大利各城邦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最先是在意大利境内展开,主要体现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上,反对神学对人的束缚。但是这种文化思潮很快扩展到了西欧各国,触发了人的思想解放,在16世纪时期达到了顶峰,更进一步引发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这一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制度产生而奠定基础。

乙巳蛇年三月十六,无为散人作于瓢城。

参考资料:

艾尔莎·马尔甘-哈蒙,程毓凝(译),另一种文艺复兴——威尔士的约翰在知识迁移与方济各会人文主义中的作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6,102-114.

张宏周,丽明,论贡布里希重写“文艺复兴”史学观[J].中外文化与文论(58),66-78.

杨军,文艺复兴时期的教皇及其态度转变[J].世界历史评论,2024,04,33-4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