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生活

​半史三国—谋主荀攸十二奇策

点击: 来源:快乐生活
摘要:半史三国—谋主荀攸十二奇策 首先, 荀攸 并非与荀彧,同时投奔曹操。 据《三国志·荀攸传》载, 荀彧 投曹是在初平二年(191),而 荀攸 却是在建安元年(196)十月,曹操迁献帝至

半史三国—谋主荀攸十二奇策

首先,荀攸并非与荀彧,同时投奔曹操。

据《三国志·荀攸传》载,荀彧投曹是在初平二年(191),而荀攸却是在建安元年(196)十月,曹操迁献帝至许县后,方才应征入朝,比之荀彧要晚上五、六年时间。

其次,《三国演义》云,荀攸因反对曹操进魏王,受曹操谴责而忧死,延续了其叔父荀彧之志。

实则不过是作者「尊刘抑曹」之法。

据《三国志·荀攸传》载,‘建安十九年(214)攸从征孙权,道薨。’实际上,荀攸是在追随曹操,征讨孙权的途中,突然故去。

陈志曰荀攸「深密有智防,自从曹操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

曹操每每赞其「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即使如颜回、宁俞这样的贤圣,尚且不如荀攸。

被曹操尊为「谋主」,其功尚在郭嘉,贾诩之右。

可见,曹操对荀攸评价之高。特别是陈志载曰:「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唯繇知之,繇撰集未就,会薨,故世不得尽闻也。

引得后世众人多有揣度。

然时至今日荀攸之十二奇策,依旧是不为人所知。

但从「不得尽闻」判断,正史中应夹杂有「十二奇策」部分内容……

参陈志《荀攸传》载,建安三年(198),荀攸从征张绣曾言,“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

张绣与刘表结盟,是依仗刘表物资、粮草。

而刘表提供支持,则是以张绣为屏障。就局势而言,绣、表联军会持续守势,并不会选择北伐。因南阳毗邻许县,除非刘表欲挟天子以令诸侯,否则出兵北上只是在拨草寻蛇。

但如果曹操进攻步伐过于猛烈,必然会引起刘表的强烈抵制

曹操并非不知其中道理,但是丧子之痛让曹操有些复仇心切。故荀攸此言亦不过是普通劝谏,并无出奇之处。

后曹操欲东征吕布,众者皆认为「表、绣在后而还袭吕布,其危必也」,恐腹背受敌。

但荀攸却认为此时东灭吕布,正是时机,或许荀攸早有东征吕布之提议。

首先,荀攸自始至终并不建议曹操南伐张绣,对待张绣「可缓不可急」,理由上文已有所论述。

其次,吕布初入徐州,此时根基尚未稳,人心尚未一。不趁此时机,先行歼灭吕布,待其与袁术联合,攻取徐州则愈加艰难。

但荀攸此言,属于大局策略,拥有大局观之智者,皆会有此判断,却不属于奇策范畴

曹操对局势亦非未有思虑。然而下邳城高池深,攻略难度更甚南阳。

曹操面临下邳是久攻不下。此时荀攸、郭嘉谏言「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夫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进急攻之,布可拔也。

但上述辩述,仔细读之,不过空泛之论,核心观点就是不能退……

兖州属四战之地,北有袁绍虎视眈眈,南有袁术跃跃欲试,西则刘表张绣伺机而动。

如果曹操不能抢得先机,在袁绍歼灭公孙瓒前,剿灭吕布,则如《魏书》所言「布骁猛,又恃袁术,若纵横淮、泗间,豪杰必应之。

到时曹操困兽犹斗,或将面临生死存亡之困境。

故而荀、郭二人,已顾不得涂炭生灵,献计引沂,泗之水灌城。

在古代发动水攻需要地形水量,以及季节,甚至天气的配合。虽是克敌制胜之不二法门,却不在奇策之列。因水攻策略并不复杂,却过于阴狠,有伤天和,故谋策者不肯轻用

建安五年(200)袁曹官渡之战开启。

袁绍先以颜良为先锋,抢占白马。白马位于黄河南岸,袁绍则引兵至北岸黎阳,故袁绍之举旨在为大军渡过黄河做准备。

荀攸随即献策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

即让曹操引军至延津。

延津位于白马、黎阳以西,并做出引兵渡河,偷袭黎阳之假象。待袁绍分兵应对之际,极速偷袭白马。

实际就是以声东击西之计,引诱袁绍分兵,计策并不复杂。

后又依荀攸之计,以军械粮草为饵,引袁军阵乱,而斩文丑。

但此策的关键点在于袁军军纪废弛。待双方军粮将尽,荀攸又献计截击粮饷,烧其辎重。实则是看出袁军押车将领的破绽,故亦不在奇策范畴

适逢许攸来投,众者皆疑,唯荀攸贾诩劝曹操从之,但却是虚实判定,而非奇策。

建安八年(203),袁谭袁尚争冀州。群下多认为宜先平刘表,谭、尚不足忧也。

然荀攸却言:刘表不过守土之犬尔,「无四方志」,不会主动扩张。但袁氏在士族间的影响力甚广,今谭、尚「兄弟遘恶」,祸起萧墙,却是并吞北方四郡的难逢之机。

若「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北方或再生变数。

荀攸此言虽是高瞻远瞩,定位精准,但依旧是战略抉择,而非奇策

荀攸自建安元年(196)投奔曹操,至建安十九年(214)十八年间。

曹操每逢决策之机,皆有荀攸在侧辅正。陈志所载,亦多是战略布局,而少有筹策。通篇唯有水攻下邳、奇袭白马、军需作饵属于谋策。

但若论是否奇策,却见仁见智,判定褒贬不一

不过曹操表封荀攸时曾言:「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即每逢战事荀攸皆在曹操身侧,为其出谋划策

以此推之,恐并非钟繇不将荀攸十二奇策公布于众。而是荀攸诸多奇策,皆冠以曹操之名。否则曹操为何以荀攸为「谋主」。

钟繇虽知荀攸奇策,却不敢公之于众,以碍曹操颜面。

不过细读曹操传记,或许能够偶得一二……

譬如,建安三年(198),曹操与绣、表穰城之战

陈志《荀攸传》云,「乃设奇兵复战,大破之。」

又《武帝纪》载曰:「公乃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设奇兵。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乃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

此奇兵之策,或许即出自荀攸之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