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侠士王五:用一百多斤大刀,死后头颅挂城门,霍元甲为其收尸
晚清侠士王五:用一百多斤大刀,死后头颅挂城门,霍元甲为其收尸
晚清时期朝廷衰弱,涌现出大量爱国人士,有文有武 在老北京有一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物,和霍元甲等 名列晚清十大高手,他就是号称京师大侠的大刀王五,一手大刀使得出神入化,是一个心怀天下的爱国武者。
王五本名王正谊祖籍河北沧州,早年出身贫寒,家中也非武术世家,三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他和母亲相依为命,从小就开始做各类农活,后来又拜肖何为师 就这样,他练就了一副好身板,当时沧州最有名的武师当属双刀李凤岗,因为李凤岗为回族 不收外族人为徒,王五为了可以学习更高的武术。十二岁的时候 他长跪于李凤岗门前不起,愿意加入回族,李凤岗被他的这份诚心打动,便收他为徒 因为在弟子中排名第五,所以之后就有了王五这个名字。
王五天资聪颖 再加上勤奋苦练,几年下来就已经出师,李凤岗为了更好锻炼王五,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师兄,让王五做一名镖师行走江湖。因为之前学习的都是双刀,在行走江湖时王五发现双刀看起来威猛,但不够实用,随后拜师当时的武林高手“山西董”为师,改学单刀,由于王五彪悍臂力过人,随后请名匠打造了一把又大又重的“青龙偃月刀”,据传此刀重达上百斤,但因此刀最后并没有保存下来,真实重量并不得知。
1877年王五利用自己的积蓄,在北京开了一家“源顺镖局”,因为他为人一副侠义心肠,再加上有高强的武艺,很快在江湖上就把自己的名声打了出来,也有很多人找他护镖,在当时王五的镖局被称为八大镖局之一,王五不仅在本行人中受到尊敬,他的爱国义举更是受到人们的广泛传颂,甲午战争失败之后 全国民情汹涌,御使安维峻上书要求严惩误国者,却遭到朝廷的流放,王五出于义愤毅然担负起了护送的任务,回京后 他创办了“文武义学”,免费招收学员 聘请名师传授经史文学,他本人则担任武术教师,这些举动 王五被人认为是别有抱负的人物。
1895年王五和谭嗣同相识,两人一见如故 成为莫逆之交,以兄弟相称,王五深受谭嗣同的影响,燃起对祖国前途的无限忧患和满腔的报国热情,1898年 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应运而生,王五担任谭嗣同的衣食住行和保安工作,后来变法失败 谭嗣同被捕,王五组织人员进行营救,但谭嗣同为明示自己变法之决心,为醒悟大众 甘愿殉国,拒绝王五的营救,最后王五尊重谭嗣同的必死之志,在谭嗣同就义后。王五冒起风险为其收尸,在这之后王五有了反清起义的想法,多次组织人员进行暗杀晚清官僚活动。
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北方兴起,王五率领手下人员积极参加,和义和团并肩作战,反抗这个腐朽没落的黑暗王朝,当时正值八国联军侵华之际,最终关于王五之死也是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由于汉奸告密,他被清政府逮捕,枪杀于前门外东河沿,还有一种是他在八国联军洗劫京城时,与之发生搏斗,但奈何冷兵器终究抵不过枪炮,最终手握大刀战死。大刀王五在被杀之后,为了警示百姓反抗的下场,他的脑袋被挂在城楼上,天津霍元甲听说此事后,不顾个人安危,连夜赶到将王五的脑袋取下,他才得以全尸入土。
大刀王五英雄一生,是晚清时期具有侠名之人,最终却落得惨死,之后他的事迹也在口口相传,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有一首诗说,“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两昆仑者其一指康有为,其二正是侠客大刀王五,不过王五的后人虽都没有再习武,但都继承了王五的爱国精神,在之后的抗日战争中都投身于革命,而王五用的大刀,在五八年大炼钢铁时被送进炼钢炉,而他那块“重义解骖”的牌匾,也被人拿去当了床板,不得不说是一大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