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学、佛教现象冷“体会”和杂记
藏传佛学、佛教现象冷“体会”和杂记
多次进入西藏、青海开展地质调查工作,接触了当地一些不同层次的老百姓,参观了一些著名的寺庙,实地观察到西藏地区一些与藏传佛教有关的现象,加上看了几本相关的书或文章,了解了一些关于藏传佛教和佛学的“知识”与“状态”,有一些冷体会和杂记,总结于此,可能不全面也不一定正确。以后可抽出时间,将每一条都展开来,谈谈具体感受。
(一)自然净土与复杂社会。青藏高原,特别是西藏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大概可以这么说。那里离天最近,离海最远;空气稀薄,高寒缺氧;雪山白云、碧水青草;人迹罕至、人烟稀少,确实是一块净土。但在解放前,西藏这块净土上,演绎的却是佛教头与信众、贵族与平民、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人类最落后、最残酷、最肮脏的故事。实际上,有些所谓的得道高僧、上层贵族、宗主土司、部落首领、统治管理者等的某些手段、做法是十分残忍的。
图片源于网络
(二)佛学与佛教。佛学作为一门学问,那还真是一门学问,且是一门大学问、复杂高深综合性的学问,是哲学中的哲学。但它不只是哲学,实际上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复合体,内容包罗万象,十分复杂,但大多都与人的生死轮回有关;但佛教作为一种信仰或教义,与世界上其他宗教一样,在政教一体或以宗教统治为主时期,高僧活佛、达官显贵、上层社会、喇嘛经师、首领土司等相互利用、相互勾结,利用其掌握的知识、资源、技术等,一方面在普通百姓中宣扬其正统性,也为他们办点事,让人不得不信其特殊才能可通天地,认可其特殊地位至高无上;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灌输、教育给普通百姓洗脑,让人主动相信他们是神佛化身,心甘情愿为其当下属、当附庸、当奴才、当长工,受其统治、管理、奴役理所当然。完全变成了一个工具,统治者愚民的工具,洗脑的工具,奴役的工具,彻头彻尾的控制老百姓的工具。
图片源于网络
(三)佛教演化。佛教从印度起源,传至东南亚和中国后,衍生出三大派,即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和藏传佛教。最基本的区别是,小乘佛教以度自己为主,即通过持之以恒的修行,使自己尽量经历最短的轮回,去往西方极乐世界(天堂),尽早成佛。目前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地区;大乘佛教不仅度自己,更重要的是度众生,即劝信众通过坚毅不拔的修行,让大家都能最终成佛。目前主要在大陆地区流行。这两种派别,自成型后虽然也发生过多次兴衰更替,但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其基本理论、基本理念、基本方法、基本内涵等,一直延续到现在。
但佛教传入西藏演变为藏传佛教后,则出现了更多的流派,如宁玛派、萨迦派、噶当派、噶举派和格鲁派等。不仅在修行理念上有了多样的解读,如出现了即身成佛,永世为奴的说法等;同时在修行方法上也有很多变化,例如出现了显宗与密宗、不婚和可婚之说等;还在修行体制上作了许多“创新”,如所谓的活佛体制和转世体系等。这些派别在藏传佛教的发展中,也是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其间不乏残酷打压、抢占地盘、拉拢信众、争夺资源,也是胜者为王。各派别间充满着算计和斗争,远不是它们宣扬的那样崇高、高尚,并不都是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以技服人、以恩服人。甚至为此打打杀杀,也不鲜见,与其宣传的教义背道而驰。搞到现在,格鲁派是当前的主流,盛行于西藏及邻区。
图片源于网络
(四)佛教流派。为什么佛教会有那么多派别(分支)?据说释迦牟尼成佛前曾经拜了许多先师,试用了多种方法,学知悟道成佛,但都未实现目的,后来还是自己在一颗菩提树下苦思冥想,突然悟道成佛的。他成佛后,以前他曾经拜过的先师,加上其他愿意学习的人都拜到在他的名下,学习悟道成佛的方法、教义。释迦作为第一个成佛的人,自然会向他们传授相关知识。但他没有留下一个字,而是通过讲经说法,即口对口当面传授的形式进行讲解的。众信徒也主要以心记的方式去领悟。后来这些“学员”怕这些知识不能传承,于是就其将所听所记写了出来,因此出现了许多所谓的经典。其中,有些是释迦本人的想法,有些则是学徒自己的理解和扩大。由于各人所记所理解不同,于是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版本,后来就是由这些不同的版本演化为不同的派别或分支。
图片源于网络
(五)“活佛”的真实含义。“活佛”,字面上理解,因为是佛,似乎不是一个普通的由C-H-O等物质组成的人,给人一种佛法无边、无所不能的神的感觉。但在西藏深入了解之后,才知道,在西藏人的心目中,对“活佛”的理解与我们通常的认识有很大区别。
首先,“活佛”也是人,与其他人没什么区别;其次,之所以称之为“佛”,是因为这些人都具有某些方面的能力,要么可以给人治病,要么可以帮人解难,要么可以给人排忧,要么可以帮人脱苦,要么可以给人消灾等。只要具备其中一种或几种能力,在西藏普通人心中,他就是活佛。能力越高、会的东西越多,其地位就越高;第三,因为一般认为佛是某人生前修行到位,死去之后,得道升天,都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但现在却活生生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因此称之为“活佛”,即还活着的佛;最后,理论上,活佛应该是一名十全十美的人,但实际是不是都像人们认为的一直都是那样高尚、那么完美,只有被称为活佛的人自己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圈子内的人都清楚,那活佛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图片源于网络
(六)密宗是个什么玩意?密宗是相对于显宗说的,本质上是一种修行方式,但这种修行方式是不外示于人的,被认为是修行成佛的捷径;目的是让修行的人不需要经历几番轮回,只要修行到位,可以即身成佛,即此生此世就可以成佛,或者至多到下一世可以成佛;具体的方法,或者说与显宗相比,最突出区别就是神秘的双修、特殊的场所、复杂的程序、奇特的行为。在藏传佛教的经典教义中,密宗修行有严格的规定、标准、程序和要求,并非每一个人都可以修行。最重要的一条是需要上师的许可。但在现实的状态下,是否所谓的上师和修行者都严格遵守了相关的规定,不得而知。
图片源于网络
(七)为什么西藏人那么信“佛”?一是与西藏的自然环境恶劣有关。西藏地区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人类在这个地区及其邻区能生活下来就是十分艰辛的,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更多的问题与挑战,加上其与外界接触非常少,普通人掌握的基本生活知识技术非常有限,在遇到具体问题,如心理生理、生老病死、生产生活等,没有他路可走。不得不求助于那些拥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和尚,从而对他们产生了莫名的信任和崇拜。
二是与佛教徒的洗脑有关。在政教合一体制下,一些藏传佛教的上师先师为了巩固其既得的利益,维持其统辖的领地,享受其已得的资源,反复对其属地普通百姓、信徒灌输宗教理念、思想,实施精神控制。使大家相信,只有他们才是依靠。长期下去,普通信众认为他们能出生、能生活、能长大,都缘于“佛”的恩施、僧师活佛的法力。这种心理到现在在一些藏民的心中仍然根深蒂固,以至于政府、社会、组织等给当地百姓的帮助、关心、关爱和恩德,他们都记在喇嘛的帐上,认为是他们供养、修行、崇拜的结果,反倒是更加坚定了其信仰。
(八)达赖与班禅。简单地说,这两个既是教友,又是对手。本出一家,互为师徒、轮流坐庄;但后来因理念差异而相对分开。历史上,在西藏及其周边地区“各领一方”。其中达喇的影响主要是四省藏区,习称“前藏”,本宫在拉萨布达拉宫,而班禅的影响主要在西藏的中西部地区,习称“后藏”,本宫在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尽管表面上看有这样的一个初步的划分,但在很多方面,如一些所谓的神山、圣湖、寺庙以及转世制度等,他们是共用的或者说是相同的。目前,在印度寄居的达喇老头,因被所谓的噶厦贵族势力裹挟采取的分裂政策,具体情况不明,纵使他还活着也几乎没有什么实际影响力了,甚至在其以后能否正常转世都很难说,也许到他这一代就要自生自灭了。而班禅则在国内混得风生水起,影响力不断增大,在佛教中的地位也得到巩固。只要一直坚守爱国爱教的基本教义,相信他会过得不错。
图片源于网络
(九)转山与长拜。在西藏等地区工作,经常可以看到在公路、寺庙、山头有大量的来自于各地(包括外国)佛教信众开展转山和长拜活动。这已经成为那里一道极具特色的风景。看着他(她)们那坚定的意志、虔诚的样子、标准的动作,心情是十分复杂的。通常我们不会去干扰他(她)们,但也不由得非常好奇。据了解,有些人一年辛苦下来挣点钱和物资,除了自己勉强维持最低等次的生活,大部分捐给了寺庙,还有一部分就是投入到转山和跪拜的活动中去了。这两项活动,在他们的心目中,与手持转经筒不停的转经一样,是最虔诚的修行方式之一。他们认为,只要心够诚、做到位,不定哪一刻或哪一世就可以改变当下的状态,这也是主要目的之一。显然这是宗教文化长期熏淘的结果,但我更愿意将理解为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敬或敬畏。
现在在西藏著名的神山冈仁波齐,还有一种替人转山的生意,甚至不乏一些非藏族的年轻人,当地相关组织也将这一活动看做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手段,对转山周边环境进行了必要改造,如建立临时休息点、补给点、救援点、引导区,安排一些日常的服务,甚至还有意开展一些营销工作和宣传活动等,这就更令人惊奇了。当然也有很多自媒体者专程驱车,带着全套的装备和人马,长期在有关的山庙湖边拍视频,以向外人展示这一奇观,同时也为自己或团队争取利益。
图片源于网络
(十)佛学佛教的出路。佛教传承到现在,其出路到底在哪里?作用又是什么?在当下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时代,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升、文化知识逐渐普及时代,在世界形势舜息万变、充满诸多不确性,同进伴杂着内卷浮躁、疲惫无奈、艰辛困苦、竟争淘汰、机遇挑战和前景希望的时代,传统宗教的意义是什么?人们还需不需要这样一种“干净”“落后”但似乎“神圣”的方式去慰籍自己的心灵?有没有必要真的要看破红尘、超凡脱俗,步入那种无我的境界,又是否真的会达到这样的境界? 这些问题是让人深思的。总的感受是,佛学做为一门综合性学问,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佛教作为一种教义,需要与新的时代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内涵,提升新的境界、发挥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