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的记忆——渡槽
一个时代的记忆——渡槽
早在原始时期
先民就“逐水而居”
两千多年前
人类就找到了驯服水的方法
——从有水处调水调到缺水地区
渡槽,应运而生
渡槽又称高架渠、输水桥,是一组由桥梁、隧道或沟渠构成的输水系统。通常架设于山谷、洼地、河流之上,用于通水、通行和通航,把远处的水引到水量不足的城镇、农村以供饮用和灌溉。
渡槽对于乡村来说,大概是最有用的一种建筑了,与农业有关的,便是与农村人的衣食相关的。毛主席曾说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20世纪70年代初,一句响亮的口号“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掀起热潮。水利大会战聚集了千千万万开山筑渠的匠人,打石声和号子声响彻山野,渡槽仿佛一下子崛起,纵横于阡陌之上。
此后,父辈们用辛劳筑起的农业生产生命线,将水库的水源输送到沿线村镇用于灌溉和抗旱,在当时水利设施落后的年代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西海岸的乡村,渡槽曾经随处可见,他们如同时代的印记,深深嵌入这片土地。
如今,由于灌溉改道、泥沙淤积、河道缺水等因素,大部分渡槽已丧失了输水能力,与之配套的输水设施也一起湮灭在历史烟云中。
改革开放后,农业的发展势头亦是强劲有力,从大兴修建渡槽到如今摒弃也不过几十年的光景,那些曾经有过光辉岁月的渡槽也已断裂残破。被时间剥蚀掉的除了渡槽,还有那些深刻的时代记忆。时代的年轮滚滚向前,渡槽也终将在时光的眼前崩塌,然后尘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