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生活

​定西党史故事|人民的好县长——柴生芳

点击: 来源:快乐生活
摘要:定西党史故事|人民的好县长——柴生芳 1969年7月,柴生芳出生在陇东革命老区—甘肃省宁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就是在这方血红的水土里成就了他坚强生活、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的性格

定西党史故事|人民的好县长——柴生芳

1969年7月,柴生芳出生在陇东革命老区—甘肃省宁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就是在这方血红的水土里成就了他坚强生活、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的性格。十年寒窗,他不负众望。1986年,他以庆阳地区高考文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成为宁县历史上第二位被北京大学录取的考生。在北大这所万人仰望的高等学府,在美丽的未名湖畔,他遨游书海,刻苦学习,砥砺思想,度过了四年充实而美好的求学时光。1990年7月,怀着报效桑梓的美好愿望,他选择了西部,回到了甘肃,被分配到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期间,他潜心学业,参与了多项重大考古发掘工作,在甘肃省的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于1997年5月以优异的工作业绩获得了公派留学的机会,东渡扶桑,成为全国第10位赴日本国立神户大学深造的优秀学子。留学期间,他被同学们推举为神户地区中国学友会会长;他的译著《秦汉刑法制度研究》等作品,以很高的学术造诣赢得业界好评,并以优异的成绩先后获得艺术史学硕士和文化结构学博士学位。

2002年10月,柴生芳婉言谢绝了神户大学的高薪挽留,怀着报效国家的满腔热情回到祖国。北京、上海、香港、深圳等地的单位纷纷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澳门大学也以每月十万澳元聘他做教授。但他又一次毅然地选择了西部,选择了甘肃,来到甘肃省委办公厅工作。怀着让贫困地区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大爱深情,他主动请缨,来到“苦甲天下”的定西,一干就是8年,把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和心血智慧倾洒在了这方备受贫困折磨的瘠土上!

初到定西的柴生芳当选陇西县政府副县长(正县级),后任安定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2011年9月,调任临洮县委常委,并于同年10月份当选为县政府副县长,2013年9月任临洮县委副书记、县政府代县长,同年12月当选为临洮县人民政府县长。

无论在陇西、安定还是临洮任职,也不管职务如何变换,唯一不变的是为民富民的理想和追求。柴生芳给自己制定了“出门招商,回家下乡”的原则。从此,出门忙着招商引资,回家一头扎进基层,就成了他8年来最基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在陇西县,他参与筹建了陇西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和李氏文化产业综合开发项目, 在安定区,他推进了安定工业园、定西现代物流园、定西马铃薯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促成了中国(定西)西部汽车城项目的签约落地。

在临洮县,他先后6次赴京与交通部衔接协调,争取到了总投资9.1亿元的“六盘山片区交通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县”项目。在他亲力亲为协调争取下,“全省精准扶贫示范县”、百万亩土地整理、城区管道燃气输配工程等一大批项目落地实施,临洮军民合用机场、洮河大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等99个打基础、利长远的项目列入“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等国家和省市规划。

民生无小事,群众满意不满意是衡量干部政绩的标准。当看到许多老百姓因为没有发展资金而身陷贫困时,柴生芳千方百计筹集担保基金,想方设法与甘肃银行签订了高达15亿元的金融扶贫战略合作协议,创出了以农业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统贷统还、群众分散使用的贷款模式,使临洮县金融扶贫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被省上评为“全省金融扶贫试点县”。

当看到有些村的群众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或者车载驴驮时,他多次赴安定区衔接东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水工程,争取实施了西南部农村饮水工程,当年全县自来水入户率将达到了70%,临洮人告别了困扰多年的吃水难题。

临洮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扶贫攻坚是全县的头等大事。变“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他几乎跑遍了全县323个村,行程达4万多公里。在村头巷尾、田间地头,他倾听群众心声和诉求,在厚厚的民情日记本上记下了一笔又一笔。他写下了29本工作日记,共计170多万字。为了有效推动工作落实,他推行“任务上图、进度上墙”,他的办公室里挂满了扶贫攻坚、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任务图,他还把每个村的贫困人口、产业发展等情况亲手绘成简单好记的地图,把全县144个贫困村分为产业示范村、潜力村,“对症下药”为323个行政村确定了主导优势产业,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精准扶贫全新路线图。因此,临洮县被省上列为“全省精准扶贫示范县”,为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4年8月15日凌晨,在连续工作超过17.5个小时后,年仅45岁的柴生芳同志因长期超负荷工作,诱发心源性猝死,在办公室不幸去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