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人口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人口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人口问题是一个重大的问题,牵涉到人类自身发展、繁衍生息,影响经济社会方方面面。人口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人口太多太少都不行,必须可持续发展。
毛泽东时代的人为什么愿意多生?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那时候人们传统观念还在,有养儿防老、多子多福思想。中国人历来喜欢二三代甚至三四代人住一起,四世同堂,家族观念浓厚,即使是分家,也是毗邻而居;人们还希望传宗接代、儿孙满堂,认为这是家族兴旺、老来多福的标志。另一方面是鸦片战争以来,国家经历100多年战乱,人口和人均寿命都一直在原地踏步、徘徊不前(1949年分别为5亿和36岁),劳动力也没增加。国家刚建立,但百废待兴,劳动力需求量大。且已处于一个和平发展的时期,人们生活环境安定,生活较前安稳,生儿育女就自然成了头等大事。但生育不象现在这样讲究,什么营养、月子中心,以及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互相比拼上补习班…那时根本没有这些,生养成本不高,生得起,也基本养得起(比如新中国并没有出现象旧中国那样因养不起大量出现卖儿卖女的情况),但肯定不是富养,是放养穷养。所以,人们愿意生,出生率高,再加上医疗条件较前有质的改善,婴儿死亡率降低(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婴儿死亡率高达200‰,新中国成立后很快就降为33.2‰),这样一增一减,必然人口增加很多(1976年人口约9亿)。由于生活条件改善,三餐一宿基本解决,可说是基本温饱(相对于旧社会绝对贫困而言。这个阶段,中国通过低水平福利普遍减缓贫困,各种农业基础设施、“五保”制度、民政制度、教育卫生医疗制度纷纷建立,使扶贫工作得到很大改善),再加之医疗条件改善,所以,人均寿命翻倍增加(1976年人均寿命68岁)。还有就是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当时90%的青少年获得初等教育),使劳动力素质提高。庞大的受过初等教育的青年群体是当时中国的人口红利( 约3亿,占劳动力人口64.9%),为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打下坚实基础。没有这个人口红利,中国的经济腾飞会困难得多。人口红利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内因,是主要方面。至于有人说中国的经济腾飞是美国无偿援助的结果,这不对,美援日援以及之前的苏援都是外因,只起促进作用。改开后四十多年,5O后、60后和70后中国人还是愿意多生,但由于一胎化政策,强制限制生育,使中国少生5亿。其恶劣后果现在显示出来了。最近7年,中国开始取消一胎化政策,允许生二胎三胎。但此时才发现人们早已不愿意多生了(此种情况可能发生很久了,只不过人们不知道而已)。究其原因是由于现代化推进,社会生活发生很大变化,也影响正处于生育期80后、90后的人的观念发生变化。再加上这些人很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自我个性强烈,家族观念淡化,养儿防老淡薄,认为养老是社会的事。另外,社会竟争激烈,工作生活压力山大,房价物价飞涨,教育成本高企,养育一个孩子需要100多万,甚至更高。之前的社会经济政策是鼓励奖赏少生,少生获利最大;惩罚多生,多生获利最小。现在这个惯性还在。今后青年人要增加生育就要把这种政策颠倒过来。总之,目前中国面临人口负增长,人口减少,老龄化加剧。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中国人口会进一步大幅减少,老龄化更加严重,出现人口危机。这牵涉到中华民族的复兴,更牵涉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加以解决,但解决难度很大。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