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钱没钱,一看便知”:没钱的人,大多有这三个穷习惯
“人有钱没钱,一看便知”:没钱的人,大多有这三个穷习惯
经济学家薛兆丰曾说:
“贫穷其实是两个词的组合,贫是指你当前财务状况差,而穷是指穷尽、没有希望。”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一生忙碌奔波,也不过为了赚得碎银几两,让自己的生活能过好些。
但财富这件事,并不是单单靠勤奋努力就能实现,想要大富大贵更是需要命运的眷顾。
决定一个人财富多寡的因素有很多,出身、学历、认知和性格,都可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老祖宗有言:“人有钱没钱,一看便知。”
那些终其一生都没有钱的人,多半都有这3个穷习惯,希望你一个都不占。
01
花钱大手大脚,毫无规划
如今的很多人,其实也有不错的工作,每个月有不菲的收入,但一到月底就发现余额不足。
究其根本,不是因为赚得太少,而是因为花得太多,入不敷出自然就攒不下钱,依旧贫困。
这也是很多人生活在大城市中的困局,一说到平均收入便是遥遥领先,但开销也成倍增长。
之前在微博上,就曾有人发表过类似的吐槽:
他在北京的一家IT公司工作,在行业内也属于高收入群体,但还是要依靠信用卡维持生活。
原因除了是因为日常花费大,也和他喜欢大手大脚的花钱不无关系,所以积蓄基本等于零。
价格不菲的衣物,对于他而言就是家常便饭,平时还经常请朋友吃饭喝酒,每次还抢着付账。
在别人口中,他是生活奢靡的高级白领,但其实他华丽生活的背后,是毫无规划的杂乱。
罗伯特在《穷爸爸,富爸爸》一书中曾说:
“从长远来看,重要的不是你挣了多少钱,而是你能留下多少钱,以及能够留住多久。”
能挣到足够的钱,确实是种本事,但能规划好自己的财富,合理地开源节流更是一种能力。
你口袋里的每一份资产,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那只不过是负债的另一种形式而已。
肆意的挥霍,永远都不是长久之计,唯有精打细算,才能够细水长流。
02
做事畏首畏尾,不敢冒险
普通人赚到钱以后,大多数的想法都是将这些钱攒起来,通过积少成多的方式积累财富。
这种方式确实可以保证旱涝保收,但想要真正实现发家致富,仍然还是太过内敛保守。
纵观古今能够赚得盆满锅满的人,除了拥有先天家境优势的少数,就是那些敢于冒险的人。
风险越小,也就意味着回报越小,风险越大,也往往预示着回报越大,这是经济学的定律。
著名的商业大亨巴菲特曾说:“风险总是无处不在,要学会驾驭风险,而别总想回避风险。”
如果想要赚钱,却总是瞻前顾后,患得患失,那最终的结果往往就是错过良机,失去机会。
只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永远都无法步入成功的正途,只会在浑浑噩噩中白白虚耗了时间。
比亚迪的懂事长王传福,出生自普通的农户家庭,凭借自身的努力考取研究生,并主攻电池方向的专业。
毕业后,他在比格公司积累了很多经验,并且大胆做决定,脱离公司独立创立自己的公司。
在别人看来极度冒险的做法,王传福却真的做到了富贵险中求,将比亚迪运营成国内最大的汽车公司。
风险永远和机遇并存,逃避风险也就意味着错失机遇,失去变得更有钱的可能。
想要赚钱,首先要胆大心细,用足够的经验去评估风险,然后全身心的投入才能成功。
03
不肯提升认知,故步自封
网上有一种说法非常有趣:
“在普通人眼中如同垃圾的东西,只有独具慧眼的商人和窘迫的乞丐,能看出其真正价值。”
每个人的行为举止,都是其认知和见闻所因其的果,这也代表着层次不同的人,看到的东西是截然不同的。
同样是吃了一顿美餐,普通人只会感觉到心满意足,而有商业头脑的人则会计算其利润。
一件古代的瓷器,在寻常百姓家中,与吃饭的器皿没有差别,但在考古学家眼中,可能就是一件无价之宝。
这并非是这件瓷器的价值发生了变化,只是两者的认知不同,间接改变了这件器物的附加值。
对于很多人而言亦是如此,当自我的认知停留在某个层次,就注定他们难以被财气所眷顾。
比这个更可怕的是,他们还会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没有任何问题,依旧固步自封。
就像很多靠着彩票发财的人,得到了天降的好运后,便开始无度地挥霍浪费,纵情声色。
没过多久,就将这份意外之福迅速败光,重新回归到以前的生活,甚至过得更加窘迫。
就像网友总结的那句话:
“你所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你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变现,你所亏的每一分钱,都是因为你对这个世界认知有缺陷。”
认知的高度不够,终会让自己慢慢回归到现实,只有提升了认知,才能够看得更远。
康德曾说:“只有改变,才能进步;只有进步,才能赢得未来。”
贫只是一时的,如果不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消费习惯,那么穷就可能会陪伴你一世。
只有学会合理规划,不断提升认知,跳出自身的局限,才能真正实现逆天改命。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有钱也绝非一日的努力。
热爱学习,踏实努力,积极向上,才是有钱的最好方法。
最后,愿你我都能从风险里看到机遇,早日把自身的优势转化为财富,不断变现。